欢迎来到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网站! 登录 | 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 医院首页 > 医院动态 > 媒体热点

今天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有义诊、讲座

发布时间:2024-04-02  点击数:


福州晚报2024-04-02 07:30


男孩小木(化名)今年三周岁,还不会讲话,排除听力问题后,父母带他到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福州市儿童医学中心)心理科就诊,没想到得到了晴天霹雳般的结果——小木被确诊为孤独症。

4月2日是第17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的主题是“意识—接纳—欣赏:从艰难求生到茁壮成长”。为倡导全社会关爱孤独症儿童,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心理科发起系列公益活动:在承顺楼1楼开设孤独症幼儿家庭干预讲座(上午11点)、在3楼义诊(上午8点到12点,前30名报名的患儿可看诊,有需要可扫一扫报名二维码)。


孩子3岁还不说话

一查竟是孤独症

小木并不是从未讲过话。据其父母介绍小木曾在一周岁左右叫过“爸爸妈妈”,但是后面渐渐的就没有再说过话,只会通过哭叫来示意家人满足自己的需求;平时别人在背后叫小木,小木也不会转头看;有人和小木说话,小木也不会回应,少有目光交流;小区的孩子跑来跑去,小木却独自在旁边,不会加入;现在仍然不会自理大小便……

起初,父母以为小木是听力的问题,带他到耳鼻咽喉科检查发现并无异常,在他人建议下,才来到市第一总儿童专科院区心理科。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发现小木除了无语言和鲜少目光交流外,还不常跟其他小朋友玩耍,总是自己在家或是在小区花园里独自玩耍,对刺耳的声音较敏感,喜欢将积木整齐排列,喜欢把车子翻倒不停地转动轮子,喜欢转圈圈,挑食……

综合心理评估等辅助检查,医生诊断小木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就是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孤独症患儿。

“五不”早期识别

男孩比女孩更常见

精神(心理)科科主任陈敏榕介绍,孤独症系障碍(ASD)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发育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困难、交流功能受到损伤,限制性的重复行为或异常、狭窄的兴趣。孤独症谱系障碍涵盖了一系列不同的疾病,包括过去被认为是独立的疾病的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症。“阿斯伯格综合症”通常被认为是孤独症谱系障碍中较温和的一种。

在全球范围内,每160名儿童中就有1名患有孤独症,其中男孩比女孩更常见。

那么如何发现孩子患有孤独症?

陈敏榕主任介绍,家长可以用“五不”早期识别孤独症的表现:

眼不看——眼睛不看人,视线接触差,回避目光接触;

耳不应——叫名字,不理会,跟他说话,不反应,总之对语言指令反应差;

手不指:正常孩子会用手指着目标物体表示需要、表示有兴趣,孤独症患儿不会,也缺乏其它肢体语言;

口不语:不会说话,学话延迟,会说话也不主动说;

行不当:行为不当,行为与年龄不相当,比如刻板重复的行为。

陈敏榕主任提醒,面对医生的确诊结果时,绝大多数父母是崩溃的,父母要做的是“可以悲伤,但要接受现实,不要心存侥幸,要寻求专业的帮扶,积极投入到孩子的康复过程中”。

早发现早介入

家庭很重要

那么,孤独症要如何干预?陈敏榕主任介绍,因该病目前病因不明,目前已知的生物学方法不能改善其核心症状,因此功能训练、教育干预仍然是首选的干预方法。

“研究发现,早期有效科学的干预可望改善远期预后!”陈主任提醒,孤独症的干预注重早期、科学化、系统化、个体化、家庭化、社区化、长期高强度的训练。特别是语言训练越早越好,务必在3岁前进行。

近些年在孤独症教育干预上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不少,如应用行为分析、结构化教育干预、地板时光、人际关系训练、关键反应训练、PEERS朋辈训练、早期干预丹佛模式等均取得一定成效。此外,低龄ASD儿童家庭干预在改善长期预后方面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共识。ASD儿童家庭干预是在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下、家长介导的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融入日常互动的干预模式。

需强调的是,康复教育应尊重个体化原则,由基本适应行为开始做起,需参考儿童神经心理和认知特征来实施;需考虑儿童不同时期表现特征,尤其需关注其情绪问题;应将对儿童父母的指导、咨询及心理支持作为治疗的重要组成;ASD的认知特点不一定是“障碍”或不足,引导和教育得当或可成为发展优势。

她提醒,孤独症孩子的情况要改善,需要家长的长期耐心陪伴与训练,要宽容和理解孩子的行为,不要幻想立刻见效,要明白这是一个漫长的征程,“不回避、不排斥、带着长期观察记录求助精神科、儿科医生或许能给到孩子更大的帮助”。(记者 陈丹 通讯员 林小锋/文)


医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