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网站! 登录 | 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 医院首页 > 护理园地 > 健康教育

我病了,其实不只是我病了

发布时间:2023-11-26  点击数: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 2023年11月26日 

图片

我病了

其实不只是我病了

精神心理科    黄烁

情景案例

图片

*文章案例为情境呈现而非现实案例。

一个性格内向的13岁女孩,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开始用小刀划向了自己……

孩子的父母40多岁,事业有成,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就已足够,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父亲较为传统,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于是对孩子常以打骂惩戒;母亲较为感性,孩子的软磨硬泡总能让母亲的底线一退再退,父亲认为母亲的原则性差,与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了分歧,逐渐游离在了家庭之外。

半年前,孩子受到校园欺凌,回家告诉父母寻求安慰与支持,但换来的却是一句:“人家为什么孤立你,你应该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没有得到父母支持与帮助的孩子逐渐不愿再花时间与父母交心,而是更愿意在网络中找寻慰藉。

每当父母看见孩子在使用手机时,习惯性地认为孩子沉迷网络无心学业,便用打骂惩戒。同时,在教育孩子方面得不到父亲支持的母亲倍感无助,将内心的负面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家庭中的三个人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的意志逐渐消沉,情绪逐渐低落,她深知向父母倾诉无用,于是拿起了小刀划向了自己。

父母看到孩子手臂上的伤口后十分担忧,便带孩子前往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在经过门诊医生就诊后,医生建议进行家庭治疗。

图片

这个案例借由孩子生病作为契机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家庭生病现象(失功能现象):夫妻常年不沟通、父亲游离于家庭之外、母女关系既亲密又冲突,无法制衡,母亲越来越焦虑;孩子遇到问题只能独自扛……

经过几次家庭治疗后,这个家庭发生了改变。父母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父亲逐渐回归到了原有的家庭角色,对孩子和妻子的关心增加了,在得到父亲支持下的母亲也变得越来越有“力量”,夫妻俩也放下了指责和埋怨,转向了给孩子治病的统一。 


案例解析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治疗过程中,家庭治疗师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带给家庭更多的思考:

1. 当孩子遇到了困难,为何不想向父母求助?

2. 父亲为何融入不进母女关系中?

3. 夫妻当下互相指责的现状是有帮助的吗?


同时,围绕家庭关心的“怎么办”问题大家进行了“想法大爆炸”,形成了以下共识和行动方向:

1. 首先家庭资源很好,父母都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也愿意为了孩子做出调整;

2. 父母在教育理念上的分歧需要更多沟通,形成统一意见并实施;

3. 母亲可以邀请父亲进入母女二人小团体,打破原有平衡,父亲能够给予母亲更多支持和力量,同时维护必要的边界,减少因病获益情况;

4. 针对青春期孩子在校学业人际等现实困境的处理,更多倾听,更少说教,并成为孩子成长的坚实后盾;

5. 参与我院基于DBT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工作坊,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图片


1.

家庭治疗的含义

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症状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交往模式或者不良的家庭结构引起、维持和发展的,而家庭治疗即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交往模式或者家庭结构来改变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症状。


2.

家庭治疗的意义

从关注个体的症状到将个体症状放在家庭关系的背景中去理解,从根源上探讨家庭困境,建构症状的功能和意义,激活家庭中的资源,这就是家庭治疗的意义。


3.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

(1) 家庭治疗较多用于青少年的行为,如学习问题、交友问题和神经症性问题,进食障碍和心身疾病,青年夫妻的冲突等,效果较好;

(2) 家庭成员有冲突,经其他治疗(个体治疗)手段无效,或是在个别治疗中不能处理的个人冲突,或是家庭对个体治疗起阻碍作用,可以寻求家庭治疗;

(3) 症状在个体,但反映了家庭系统的问题,出现家庭对患病成员忽视或过于焦虑,或是某个家庭成员与他人交往有问题的现象中。





图片
图片





陈敏榕

精神(心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心理治疗师

中华医学心身医学分会儿少心身协作学组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研究工作组成员

福建省儿童精神科医师联盟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委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儿童神经及发育行为学组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委员

擅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困难、心身疾病、情绪障碍、家庭养育相关问题诊治。系统学习认知行为治疗与家庭治疗并常年接受督导,擅长整合式短程心理治疗。


护理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