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4-02-23

药对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药对的形成实际上是临床医生总结的有一定疗效的药物配伍的小药方,临床运用起来往往得心应手。陈氏儿科历代应用的药对,常以寒温并用,升降配伍,或作用相似的药物,互相组合,务使增效或协同作用。兹简介如下,供同道参考斧正。

前胡与苦杏仁:前胡辛散苦降,善降肺气而祛痰涎,其性微寒且有宣散之性,常用于外感风热咳嗽,但前胡微寒不甚,配以辛温发散之品,也可用以治疗风寒之咳。苦杏仁苦泄性温,宣肺下气止咳,二者配伍使用既宣降肺气,又寒温相制。

前胡与桔梗:桔梗开提肺气,宣肺祛痰,与前胡降气祛痰配合,一宣一降,理肺祛痰两相彰。

前胡与白前:白前性微温而不燥热,既能降气,又能祛痰止咳,为治咳要药,用于肺气壅实,痰多咯痰不爽,不论寒热新久之咳,皆能运用,与前胡伍用,相得益彰。

前胡与白芥子:白芥子辛温气锐,性善走散,有良好的温肺祛痰、利气畅膈的功效,与前胡伍用,善治寒痰壅滞。

竹茹与半夏:竹茹清热化痰,性凉而润,善清化痰热,除烦止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两者结合,湿热之痰兼以得化,亦治患呕恶之症。

竹茹与莱菔子:竹茹、莱菔子配对为民间习用。小儿多有痰滞食积兼证,莱菔子辛甘平降气化痰,消食除胀,尤宜治疗食积不化,痰壅咳嗽。药味平、甘尤为适口。是福州民间化痰消食的习用简便方。

桑白皮与黄芩:桑白皮甘寒泻肺平喘,蜜制润肺止咳之力增强。黄芩泻火解毒,归肺大肠经,是泻白散主药,清气泻肺热止喘有良效。临床热咳、热喘屡验。

卤地菊与马勃:卤地菊(俗名黄花龙舌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马勃清肺利咽,两者合用对急性乳蛾、咽痛、喑哑等卓效,笔者经验优于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功效。

神曲与薄荷:神曲又名六神曲,焦神曲,甘、辛、温,主治食积不化,脘腹胀满食少,或者肠鸣泄泻,又能解表退热可用于外感表证兼有食滞者,与薄荷相伍,既助疏散风热,清咽利喉,又能避秽消胀。应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夹食积者尤验。神曲可杵碎与薄荷混合,用沸开水冲泡或稍煮,或用主方煎汁冲服。荷曲散已成临证可用之方。

钩藤、蝉蜕:钩藤原名钓藤,别名嫩钩藤,双钩藤,双钩钩,习惯以双钩藤品佳,有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效。常用于肝经有热有轻清疏泄之功。蝉蜕,原名蝉壳、枯蝉,别名蝉衣、蝉退。甘,寒。疏散风热、息风止痉。小儿肝常有余,加之外感风热或肝经风热,多有惊哭、睡眠不宁。钩藤与蝉蜕两药药性相仿成为药对,为治疗小儿肝经热袭之症,起协同增效的作用。

枇杷叶,杏仁:肃肺下气,降逆止呃。

葶苈子,紫苏子:肃肺下水,祛痰止咳定喘。

丁香,柿蒂:和胃降逆止哕。

木香,槟榔:调中行气,消积导滞,用于积滞腹痛效佳。

厚朴,枳实:破气导滞,腹满及燥屎不通者,立验。

瓜蒌,贝母:热痰便艰。瓜蒌,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清肺化痰,滑肠通便。川贝母,甘苦微寒,清热化痰,两药功效相近,用于痰热便结,肺与大肠相表里,兼治效著。

半夏,贝母:辛苦温凉,散寒清热互为伍用,治寒热相杂之痰嗽,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善清金,半夏因其辛,贝母因其苦,半夏温,贝母性凉,散寒清热阴阳调治。

知母,贝母:知母苦泄甘润,苦寒坚阴,甘以补阴,可用于肺热肺燥咳嗽,合贝母之润燥清热止咳,常用燥咳,阴伤之证,甚为合宜。

黄连,枳壳:气滞热痢

小春花,千日红:夜啼惊跳

山楂,草果:肉食积滞

荔枝积滞、酱油化解。

防风,羌活:诸风通用

藏青果,薄荷:声哑失音

猪苓,泽泻:水湿停滞

芋环干,甘草:湿疹痒疹

千金拔,小茴香:疝气不举

金樱子,益智仁:遗尿缩尿

合欢,夜交藤夜寐不宁

七叶一枝花末调白醋外用;无名疖肿

降转氨酶:野葡萄根,瘦肉;白英、野葡萄根

腹痛药对:芍药、甘草

脾寒久泄:诃子、肉豆蔻

阳虚多汗:黄芪、白术

气滞热痢:黄连、枳壳

过敏验药:徐长卿、芋环干、老鼠鸟。

汗出恶风:桂枝、芍药

疝气作痛:小茴香、川楝子

声哑开音:胖大海、蝉衣

不寐烦扰:合欢花、夜交藤

通用止咳:白前、前胡

善治紫癜:墨旱莲、白芍

润肺止咳、通腑泄浊:溏心瓜蒌、枇杷叶

 


工作室介绍更多
陈辉清,男,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40余年,现任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曾获福建省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殊荣。擅长治疗各类儿科疾患,尤对儿童哮喘、呼吸道感染、厌食、肠炎、肝病等有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