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颐
发布时间:2024-02-23

滞颐


滞颐是指小儿口水不自觉地从口中流溢出来的一种病证。因涎水常浸渍于颐下而得名。多见于三岁以下。因处出牙期而流涎增多者,不为病态。若有面神经轻瘫,另当别论。

本证虽属轻症,但长期口水浸渍口周,常致两侧口发炎,下巴皮肤潮红,甚或糜烂疼痛,影响食欲,且有碍观瞻及卫生,应积极治疗。

滞颐总由阳明积热,脾胃虚寒两端所致,造成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涎为脾液,脾健津液均布,脾胃虚寒则无制约,胃和则浊气下行,无由上逆。两者均可导致廉泉不闭,津液失约,而口中流涎不止。阳明实热,涎多稠,口臭,颐红,便干尿赤,唇赤,舌红,苔黄,脉数。诸症热象。宜清胃热,祛湿降浊。实热得清,浊气得降,升降和谐,滞颐可愈。重用生石膏及竹叶清胃热为首要。益以黄芩、黄连生栀扫荡中上焦湿热,赤茯苓、灯心草引热下行。便坚,便秘加大黄少许泻下,笃效。

脾胃虚寒,面色偏苍白无华,不甚活泼,倦怠,形体偏瘦弱,唇淡,涎水断续不止,时多时少,涎多清晰,便不实或溏泄,舌淡苔白。《诸病源候论》曰:"小儿滞颐者,流涎出而滞于颐而止。此由脾冷涎多故也。治宜温运脾阳,燥湿敛津。吴茱萸温阳下气,化寒痰,苦味分湿浊,清苦燥湿而升清,祛湿及糟秽,党参、白术、丁香、益智仁、苍术、桂枝、诃子,益脾气,温肾阳,温化摄津液,流涎自止。


工作室介绍更多
陈辉清,男,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40余年,现任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曾获福建省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殊荣。擅长治疗各类儿科疾患,尤对儿童哮喘、呼吸道感染、厌食、肠炎、肝病等有专长。